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惠园动态

【改革开放40年】外语学院与时代征程共奋进

校新闻网讯(外语学院供稿)外语学院的前身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外贸外语二系,成立于1951年。1994年,一系和二系组建为国际交流学院;2001年,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与原中国金融学院合并后,学校组建了外语学院;2006年,原中德学院并入外语学院,形成了新的外语学院。学院下设日语系、阿拉伯语系、朝鲜(韩)语系、越南语系、法语系、西班牙语系、意大利语系、俄语系、德语系、葡萄牙语系、波斯语系、希腊语系等十二个学系。除葡萄牙语、波斯语、希腊语外,各专业均创建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是国内同类院校中开设较早的专业点。学院发展历史悠久,学术底蕴浓厚,在业界享有较高的学术地位。

学科平台建设完善,学科发展优势突出

外语学院现有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日语语言文学、阿拉伯语语言文学、法语语言文学、西班牙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德语语言文学、亚非语言文学、欧洲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等9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翻译学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形成了学科下完整的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学科平台建设完善。

在学科发展方面,学院以团队建设和科学研究为龙头,不断提升学科发展优势:学院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北京市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北京市教学名师1人,北京市优秀本科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北京市精品课程2门,学术带头人实力强劲,学术骨干充实有力,后备队伍成长迅速,学术梯队结构合理;在科学研究方面,外国语言学、外国文学、区域国别研究为本学科三个稳定的主干研究方向,教学法、跨文化交际、法律也是学科研究的重要领域,各专业研究方向齐全,学科发展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在《2016年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咨询报告》中,外语学院在全国外国语言文学类院校中排名第8,意大利语专业全国排名第3,阿拉伯语专业全国排名第5,朝鲜(韩)语和西班牙语专业全国排名第6,各专业综合实力在全国同类高校中一直保持领先优势;学院还拥有现代化的语言实验室、多媒体教室、各种外国原版图书、软件和教学参考资料,为学科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近年来学院更加重视学科发展的横向联系,多学科交叉、融通及合作研究如火如荼,学科视野不断拓宽。

除新建的波斯语、希腊语外,外语学院十个专业均是本语种全国教学研究会和文学研究会的理事或常务理事单位,日语系还是中国国际商务日语研究会的会长单位,多位教授在本专业各种学术团体中担任会长、副会长、常务理事、理事、秘书长等职务;多位教师因在教学和学术研究方面做出突出贡献受到语言对象国的表彰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2018年11月,阿拉伯语系丁隆教授、德语系潘亚玲教授被聘为教育部新一届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这标志着学院的外语教学水平得到了全国教育界的认可,对提升学院在本学科的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建院初期,外语学院只有几间教室、十几个人手。学院前辈白手起家,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努力拓宽办学空间,重视人才引进,提升专业水平,在不断的摸索、实践中,逐步建立了门类齐全的小语种教育体系。

改革开放初期,外语学院积极响应祖国开放浪潮的需求和召唤,在外语教育教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与探索,实现了由传统的、注重读写能力训练的应试型办学理念,向着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思想转变,注重外语教学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加强了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受到全国外语教学界和社会的高度认可。

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来,学院紧跟国家发展形势,在强化专业特色的同时,进一步拓展教研方向,在全国率先开创了“经贸+外语”的教学模式,摸索出一整套培养经贸外语人才的成功教学经验,致力于培养在外国语言、文学、文化以及区域国别研究方面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能够从事本专业研究工作,并掌握涉外经贸知识、涉外谈判技巧、能胜任涉外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我国对外贸易、涉外谈判等领域提供具有深厚专业背景的复合型人才。

进入新世纪,外语学院紧跟时代步伐,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积极调整人才培养方向,重点探索“外语+人文+专业”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在提高学生语言沟通能力和对象国文化底蕴的同时,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学习贸易、金融、管理、电商、法律、科技等领域知识,以实际行动推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在外语教育领域的落地生根,为“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履行外语类院校的责任与使命。

师资队伍不断壮大,科研成果日渐丰硕

在外语学院专业发展的历史上,曾有陈涛、宋文军、沈达明、张雄武、赵润、姜信道、肖天佑等一大批奠基的专家学者。改革开放以来,学院持续推进队伍建设,优化师资结构,一方面大力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一方面倾力培养现有人才,逐步形成了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目前学院共有专职教师79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31人,博士率64.6%,北京市教学名师1人,北京市师德榜样1人。全体教师均具有在国外学习、进修、讲学或在驻外使领馆长期工作的经历,熟悉对象国国情和文化,与相关国家驻华大使馆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学院还聘有外国专家及外籍教师十余名,为学院的教学科研和青年教师培育工作发挥重要作用。

外语学院一贯重视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重视学术交流与合作。学院每年为教师举办十几场科研培训会,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激励教师不断提高科研能力,增加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增强外语学院教师在国际国内的学术影响力;同时学院多次举办大型国际学术研讨会,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就外国语言文学、文化、区域国别研究等方面的前沿问题、研究方法进行学术交流,促进外语学院教师在交流和讨论中碰撞学术火花,浓郁科研氛围。

近年来,外语学院教师潜心研究,高水平科研成果频出,近五年共发表学术论文245篇,其中C类以上期刊75篇,涉及外国文学、语言学、翻译学、区域国别政治、经济、文化研究等多个领域;教师出版专(编、译)著105部,教材35部,主持国家、教育部、北京市项目28项,省部级科研获奖3项;丁隆、黄慧等教师撰写的多份政策建议获得新华社内参刊发和国家领导人批示,多位教师因在教学和学术研究方面做出突出贡献受到语言对象国的表彰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外语学院非常重视与政府、企业和国际组织的协同创新,积极开发横向科研项目,不断增强承担国家重大课题的能力,提高学院的科研竞争力和资政服务能力。近五年来,外语学院就国际关系、环境政策、语言文化、商业服务等社会经济目标开展横向合作项目20项,撰写研究报告23篇,4篇受到副总理以上国家领导批示,为国家政治经济发展发挥了高端智库作用:2014年-2018年,外语学院多次与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合作,承担国家风险分析报告制作,对数十个与我国经贸往来密切的重点国别的国家风险进行了深度分析,并给出相关政策建议,不仅向社会展示了外语学院对国家风险的分析和判断能力,也为国家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贡献了智慧和力量;2016年,外语学院践行一带一路“五通三同”新理念,落实全球治理“中国方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语言环境和投资政策进行了深入研究,为国家提出多项可行性参考意见;2017年,为服务国家战略和外交大局,全面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学校成立了区域国别研究院,下设14个研究中心,旨在将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国家发展战略相结合,实现多语种交叉融合、协同发展,更好地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新型智库建设,推动学院内涵式发展。

特色办学喜结硕果,桃李芬芳培育英才

建院以来,外语学院紧跟国家发展形势,在全国率先开创了包括政治、经贸和文化在内的区域国别研究方向的外语特色教学模式,摸索出一整套培养“国际化、复合型”外语人才的成功教学经验。学院重视实践教学,拥有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1个,专业实习基地6个,研究生实习基地1个,每年选派数十名学生赴广交会等实习基地开展实习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所学知识的同时,拓展视野,增长才干,受到全国外语教学界和社会的高度认可。

半个世纪以来,外语学院为国家培养了数以千计的外语、外交、外贸人才,他们活跃在祖国建设的各行各业,特别是涉外经济领域,许多毕业生都成长为单位或部门的领导和业务骨干,为国家的发展和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原对外经济贸易部部长石广生、原广东省副省长宋海、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曹卫洲、中粮集团原董事长周明臣、中纺集团董事长赵博雅、中国医药保健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本智、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副会长陈洲等,都是外语学院的知名校友。

进入新世纪,外语学院顺应国家发展形势,围绕学校办学定位,重点探索“外语+人文+专业”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在加强英语和外语教学的同时,鼓励学生修读经贸、金融、管理、法学、国际政治等相关专业的双学位、掌握更多知识技能。近五年,外语学院毕业生的专业能力不断提高,学生专业外语四、八级通过率稳居全国高校同类专业前列,英语四级通过率100%,英语六级通过率超过90%,各专业学生在国内外各类学科竞赛中都取得了优异成绩。

外语学院非常重视国际化人才培养,积极开拓与国外知名高校的交流与合作,开发学生联合培养项目,稳步拓展学生国际交流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提高学院的国际化办学水平。目前外语学院已与俄罗斯国际关系学院、莫斯科大学、法国图卢兹第一大学、德国爱尔兰根-纽伦堡大学、波茨坦大学、吉森大学、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西班牙维戈商学院、日本立命馆大学、东京经济大学、法政大学、韩国庆熙大学、新罗大学、韩南大学、江南大学、济州国立大学、首尔科学综合研究生院大学、意大利威尼斯大学、埃及开罗大学、约旦大学、越南河内国家大学、伊朗阿拉梅塔巴塔巴依大学、希腊比雷埃夫斯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签订了校际交流合作协议,其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日语、朝鲜(韩)语、俄语、西班牙语等专业均设有中外联合培养双学位或本硕连读项目;学院每年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和校际交流派送百余名本科生与研究生赴日本、韩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俄罗斯、巴西、葡萄牙、越南、德国、埃及、希腊、伊朗等国家留学,每届毕业生半数以上都有海外留学、实习或访问经历。

学院每年都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视野的开阔插上翱翔的翅膀。国际文化节、外国驻华使节系列讲座、国情知识竞赛、全国中华日语演讲大赛、中韩学生交流活动、模拟联合国大会、小语种歌曲大赛是学院的品牌活动,这些国际范儿校园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而且让学生不出校门就能感受到浓浓的国际气息,受到广大学生的热烈欢迎。

学院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大型国际志愿服务,为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使命感的增强搭建平台。在北京奥运会、中非合作论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APEC峰会、G20峰会等高端会议中,学院学生志愿者用自己的精湛的翻译、真诚的微笑服务组织、奉献社会,受到包括前任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委内瑞拉体育部长等外宾和有关活动组织方的广泛好评。

双外语优势、扎实的知识技能和突出的综合素质让外语学院的学生在就业市场上备受青睐。近五年来,外语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始终接近100%,有些专业的毕业生甚至供不应求,就业率高、就业层次高、三方签约率高、留京比例高、用人单位满意率高成为外语学院毕业生鲜明的就业特色。学生就业去向包括外交部、商务部、文化部、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国家安全部、中央电视台等国家部委和事业单位,中石油、中石化、中水电、中建、中国铝业、中国五矿集团、中国医药集团、葛洲坝集团等大型国有企业,华为、中兴等知名企业,工商银行、中国银行、招商银行等大型银行,三星、住友、大众、普华永道、德勤、安永华明、毕马威等著名外企。外语学院毕业生扎实的语言功底、卓越的工作能力和优秀的综合素质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许多毕业生在国家和重要企事业单位的外交、外事、外经、外贸等工作中担当重要角色,涌现出习近平总书记翻译赵谦慧、苏丹人质危机中勇救29名同胞的“淡定哥”孙世伟、央视战地记者余鹏等众多优秀青年校友。

发挥专业优势作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外语学院一直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主动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主要对象,制订并实施国际服务计划,为各国政府官员、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提供咨询和培训;学院积极参与区域国别研究,加强学科协同创新,发表、发布多篇高质量调研报告和学术论文,为国家安全和区域经济、文化发展建设提供参考;学院鼓励广大教师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参与国家、省部级智库建设,提升咨政服务能力,为国家发展建言献策。

2008年-2010年,外语学院承担国家汉办非英语语种师资培训任务,共计为国家培养日、阿、韩、法、西、俄、德等7大语种的176名汉语国际推广教师,为国家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做出巨大贡献。

外语学院阿拉伯语系丁隆教授长期从事中东和伊斯兰问题研究,近四年来,丁隆教授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的理论版、评论版发表文章5篇,在中央媒体发表时事评论文章50余篇,向普通读者介绍中东和伊斯兰相关重大问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针对近来国内伊斯兰极端主义蔓延、暴恐事件频发的状况,丁隆教授发挥学术专长,积极为中央建言献策。近四年来,他撰写了8篇内参,其中2篇发表在新华社《参考清样附页》(绝密),2次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批示。他的建议被中联部、教育部、商务部等部委采纳,为打击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维护国家安全提供了智力支持。此外,在党和国家领导人出访中东国家前,丁隆教授应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门邀请,参加座谈会,撰写文章,提出政策建议并被中央采纳,为国家发展和战略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回首改革开放四十年,外语学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科发展实力强劲,师资力量不断壮大,英才荟萃桃李芬芳,服务社会勇于担当;而这些变化,也正是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发展变化的缩影。今天的外语学院已是高校外语界的一颗璀璨明珠,发展势头喜人,前途催人奋进。我们唯有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坚持党建引领,统筹协调,精心布局,真抓实干,以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决心,把外语学院建设得更加美好,不负一代代外院人为学院发展付出的青春与汗水,书写外语学院更加辉煌的篇章。

(执笔人:张建平)